和治友德:大暑養生指南:牢記“三宜”、“三忌”、“三不過”
發布: 2025-07-22 10:50:12 作者: 佚名 來源: 和治友德



今日為大暑節氣。民間有諺語稱“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時正值三伏天,高溫持續,體感炎熱。在中醫理論中,大暑屬于長夏時節,此時自然界陽氣達到鼎盛,隨后陽氣漸衰,陰氣漸生。因此,大暑養生應注重防范暑邪、暑熱及暑濕之害,牢記“三宜”、“三忌”、“三不過”。下面和大家分享大暑節氣相關的養生要點。

大暑三宜
宜 清 熱
大暑時節處于全年高溫峰值階段,易導致人體能量消耗增加及心血管系統負擔加重。老年人群、兒童以及基礎健康狀況較差者,對高溫環境的適應能力相對有限,更易出現夏季倦怠綜合征或中暑等健康問題。因此,及時采取清熱防暑措施十分必要。除確保規律作息、充足睡眠和足量水分攝入外,科學調整清淡的飲食結構也尤為關鍵。

宜 食 粥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曾指出“粥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認為粥類食物易于消化吸收,有助于維持胃腸功能協調。在大暑時節,食用如荷葉綠豆粥、薏米百合粥、菊花粥等特定粥品,既能提供水分和能量以補充消耗,其含有的成分(如綠豆、荷葉、菊花)也具有一定的輔助調節體溫、緩解暑熱不適的作用。

宜 飲 茶
對于不便食用粥品(如部分需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的人群,可選擇茶飲作為替代養生方式。大暑時節推薦飲用金蓮菊花茶,其含有的活性成分可能有助于緩解燥熱不適感,并具有一定的促進唾液分泌、舒緩眼部干澀的作用。

大暑三忌
忌 濕 氣
在大暑節氣,人體脾胃機能較弱,易出現濕熱內蘊的情況,如乏力身重、汗多而黏、口氣臭濁、食欲下降、腹脹便溏、尿黃等癥狀。建議避免進食生冷之物,并適當進食如綠豆、黃瓜、豆芽、赤小豆、馬齒莧等消暑生津的食物。

忌 油 膩
大暑時節的膳食選擇,宜遵循清淡且營養均衡的原則。忌食辛辣油膩之物,例如辣椒、羊肉、牛肉等溫熱性食材。推薦的菜品包括清拌茄子、熗拌什錦等涼拌菜肴;水果方面,西瓜因其高水分含量及含有的特定成分(如瓜氨酸、鉀),有助于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并可能輔助調節體溫和促進水液代謝。

忌 煩 懣
大暑節氣以高溫、高濕度為特征,常形成悶熱難散的天氣環境。在高溫高濕條件下,人體可能因散熱效率降低而感到不適,這種生理狀態易伴隨煩躁等情緒波動。此時,進行如靜坐、澆花、閱讀或聆聽音樂等平和舒緩的活動,有助于調節情緒狀態。

大暑三不過
不可過汗
適度的主動排汗有助于促進體液循環和基礎代謝率。然而,過量出汗易導致水分及電解質流失加劇,并顯著增加能量消耗。因此,在高溫環境下應避免劇烈運動,注意適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合理安排活動與休息間隔,并采取有效措施維持核心體溫穩定,以防止過度脫水。

不可過涼
夏季高溫顯著增加中暑風險。大暑時節需著重注意環境降溫,避免長時間暴露于烈日或高溫環境。同時,在防暑過程中應注意維持生理機能平衡,避免過度依賴強冷刺激(如長時間直吹冷風、過量攝入冷飲)而抑制機體正常散熱反應。

不可過補
夏季高溫環境易增加能量消耗并影響心血管系統穩態。傳統養生理論認為此季節適宜進行特定調理(如“冬病夏治”)。然而,高溫高濕易抑制消化功能,導致食欲減退,過度的“補”會造成“過猶不及”。因此,夏季膳食應控制攝入總量,避免過飽以減輕胃腸負擔。

健康小貼士
夏季也要關注免疫力
夏季高溫環境下,人體為散熱進行的生理調節(如血管擴張、大量排汗)會消耗能量并可能影響部分免疫細胞功能,此時若不重視免疫穩態維護,機體防御屏障功能可能相對削弱,更易受到外界病原體侵襲,影響健康狀態。因此,在夏季提升免疫力也是養生的重要內容。

賽普曼®靈芝香菇蝙蝠蛾擬青霉口服液以靈芝、香菇、蝙蝠蛾擬青霉菌絲體粉為原料,經動物實驗評價,具有增強免疫力的保健功能。
國醫大師張大寧教授指出,蟲草也好,蟲草菌絲體、其他蟲草屬藥用蟲草也好,都是不熱不燥,陰陽并補,偏于平性,適用于普通人群,對于提升身體免疫力有較好的作用。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