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假買假”,消費者還要求十倍賠償?法院判了
發布: 2025-07-18 15:03:18 作者: 佚名 來源: CCTV今日說法

撞上“三無產品”
想靠十倍賠償賺一筆
明知事實仍復購
究竟是維權還是牟利
兩次購買減肥產品
以“三無”為由要求賠償
2024年11月1日,陸某通過微信聯系辛某,在辛某處購買減肥產品一盒,向辛某支付1380元,11月4日收貨。2024年11月8日,陸某稱還需要一盒,11月9日又向辛某支付1350元,11月11日收貨。2025年1月8日,陸某提出減肥產品系“三無產品”,要求返還價款2730元,并根據法律規定十倍賠償27300元,合計30030元。雙方對此協商未果,陸某訴至陜西省寧強縣人民法院。

法院:超出合理生活消費需要
懲罰性賠償不予支持
本案中,陸某從辛某處購買的口服減肥藥,屬保健食品。辛某作為銷售者,應當對銷售食品的安全盡到高度注意義務,F其向陸某銷售減肥產品確無生產日期、生產廠家信息等,屬于“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情形,應當按照法律規定對消費者予以賠償。陸某首單購買減肥藥,未超出合理生活消費需要,對其就該部分提出的懲罰性賠償請求予以支持。但陸某在收到首單減肥產品后,即已經知曉該產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在還未完全食用的情況下,四天后又追加購買,隨后提出懲罰性賠償請求。綜合考量陸某的認知能力、普通消費者通常的生活消費習慣等因素,陸某的加購行為明顯超出正常的生活消費所需,對其就加購部分提出的懲罰性賠償請求不應支持。故判決支持辛某返還價款2730元,并賠償陸某13800元。
法官:理性維權有邊界
食品安全問題關乎千家萬戶,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的銷售者應當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確立了“退一賠十”的懲罰性賠償規則,其立法目的在于保證食品安全和保障公眾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實踐中,有的購買者明知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仍然購買并維權,社會各界對是否支持這種“知假買假”的行為存在不同認識。生活中,有人利用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遠超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食品,提高懲罰性賠償金計算的基數,達到大額索賠的目的,讓部分生產經營者“小過擔大責”,這和法律和司法解釋的精神是不相符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懲罰性賠償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出臺后,明確了在個人和家庭等生活消費需要范圍內主張懲罰性賠償,人民法院是支持的,超出生活消費需要之外主張懲罰性賠償,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這樣既打擊和遏制違法經營行為,保護“舌尖上的安全”,同時也防范借維權名義實施敲詐勒索等違法行為。
上一篇:下一篇: 市場監管總局督促電商平臺企業核查處理...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