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 從外部顛覆到里應外合
發布: 2015-07-09 15:25:54 作者: 劉涌 楊冰柯 來源: 搜狐資訊


重點提示
不能否認,新政策的出臺對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將起到巨大的作用,但實際上,代表著未來發展方向的互聯網醫療早已“野蠻生長”了多年,并以其所展示出的強大生命力而受到來自資本市場的長期追捧。
“互聯網+”和醫療分別是時下最為火爆的概念,一旦入手便會身價倍增。而當這兩者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又會預示著怎樣的前景?互聯網+醫療,正在挑戰著所有人的想象力。
不久前,《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稱”指導意見“)正式對外公布,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全面呈現了醫改決策層當下對互聯網+醫療的思考圖景?傮w而言,互聯網在健康醫療等社會服務領域應用的目的可以概括為兩點:便捷和普惠。
更值得注意的是,國務院的指導意見出臺之后,互聯網+醫療不再是一個完全抽象的概念,而是已經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
1.互聯網+醫療的基本內涵
首先是基于互聯網的醫療衛生服務。關于互聯網究竟能夠提供怎樣的醫療衛生服務邊界上并不清晰。雖然當下的政策并不允許在線診斷的發生,但是有很多在互聯網醫療領域的創業者相信,在線診斷是發展趨勢。
當然,這樣的分歧只能留待時間去解決。但很明確的是,基于互聯網的醫療衛生服務需要一個必備條件,這就是信息共享。否則在傳統的由信息孤島組成的醫療體系中,互聯網幾乎起不到任何作用。
第二點是便捷的服務;ヂ摼W在其他領域應用所產生的最明顯的作用就是便捷,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發展起來之后,這種便捷性再一次大大提高。
從已有的實踐看,移動互聯網在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藥品配送等都已經有所應用,包括很多掌上醫院、送藥O2O等。而這也正是指導意見中所提出,希望利用移動互聯網所提供的服務。
第三點是遠程醫療。這是誕生遠遠早于互聯網醫療概念的醫療服務形式,只不過受制于定價、醫保等政策因素,遠程醫療多年來的發展比較緩慢。
但互聯網在近年的進步卻給予了遠程醫療更大的可能性。雖然仍然是以診斷、會診等為主要內容,但遠程醫療正在呈現出一種平臺化的趨勢,醫院、醫生、患者,甚至設備、藥品、數據等企業都可以接入其中,形成所謂的“空中醫院”概念。
第四是鼓勵聯合。指導意見中提出了兩類聯合,一個是鼓勵互聯網企業與醫療機構合作建立醫療網絡信息平臺,提高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能力;一個是有資質的醫學檢驗機構、醫療服務機構聯合互聯網企業,發展基因檢測、疾病預防等健康服務模式。
醫療是高度專業化的領域,對醫療資源有很強的依賴性,單憑互聯網企業的外部努力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和成本。而且龐大的醫療產業鏈,也很難出現單獨一家公司通吃的局面。很多互聯網醫療的從業者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中都談到,聯合是未來的必然。
再有不能忽略的是,指導意見還提出探索互聯網延伸醫囑、電子處方等網絡醫療健康服務應用。與其他幾項所用“支持”、“鼓勵”、“發展”不同,這里還僅僅是探索,難度、爭議可能更大。
總體而言,指導意見當中所明確的互聯網+醫療的五項內容可以歸結為一點:在線醫療衛生模式。
可以說,指導意見對互聯網+醫療內容的歸納已經相當全面,幾乎已經囊括了時下所有相關的創業和創新形式。不過略有欠缺的是,指導意見當中沒有提到在線支付的問題,而這實際上是目前困擾絕大多數互聯網醫療企業的問題所在。但指導意見的出臺仍然是對火爆的互聯網醫療創業的又一個推動。
2.互聯網+醫療還是政府主導?
“互聯網+”的概念在今年迅速躥紅后已經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認可,此次國家層面的指導意見出臺后,很快有地方出臺了相關政策,比如山東省剛剛公布的《山東省“互聯網+”發展意見》,北京市醫療健康“互聯網+”的相關規劃也已經透露。
不過,相比國家層面的指導意見,地方上在關于互聯網+醫療的部分當中所提出內容則有所不同。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地方相關部門對互聯網+醫療的理解和態度。
山東省在自己的文件中提出的互聯網+醫療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在醫療服務領域中的共享,實現醫療衛生信息資源跨醫院、跨地域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另一個是醫保領域當中,加強省級醫療保險異地就醫平臺建設,擴大應用范圍。
山東省政府的文件雖然只有兩項主要內容,但實際上,這兩項內容都是當前醫改所要解決的關鍵內容,也可以算是互聯網醫療發展的“基礎設施”。
北京市關于互聯網+醫療的規劃雖然全文仍未公布,但北京市衛計委已經通過官方渠道透露了這個規劃的重點內容之一是,2015年內初步建成以電子病歷數據庫和健康檔案為核心的市級衛生信息平臺。
北京市所選擇的互聯網+醫療的切口雖然看上去不大,但在某種程度上卻可以看作是關系到未來整個在線醫療衛生服務的核心。因為很多互聯網醫療的服務內容都要基于患者的數據,而電子健康檔案的建立是數據積累、分享的前提。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互聯網+醫療是市場上創業創新最為活躍的領域,但北京市卻明確表示,出于信息安全的考慮,在電子病歷、健康檔案的建設上必須由政府主導。
北京市衛生計生委信息中心主任張文忠表示,在電子病歷的使用流程上有嚴格的授權規定,比如對轉診患者,醫生需有患者本人的授權,才能查看其既往病歷。但這些保護實現的前提,是北京的“健康云”基礎平臺須由政府主導,非市場化運作。
不能否認,新政策的出臺對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將起到巨大的作用,但實際上,代表著未來發展方向的互聯網醫療早已“野蠻生長”了多年,并以其所展示出的強大生命力而受到來自資本市場的長期追捧。
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國內互聯網醫療領域的風險投資總額達到7.8億美元,已經接近2014年全年融資總額。僅剛剛過去的2015年第二季度,就有多達41家互聯網醫療工資獲得融資,總額超過3.5億美元。
3.從外部顛覆到里應外合
互聯網醫療的興起是起于互聯網領域的創業,但在互聯網是否應該成為互聯網醫療的核心方面卻一直存在分歧。
一種是以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為核心的模式,更具顛覆性,比如春雨醫生的創始人張銳就曾提到過,未來醫療的發展趨勢將是去醫院中心化的;而另一則是以醫療為核心,主張互聯網更多只是服務于醫療的工具。
這種分歧的產生主要來自于雙方對于醫療資源的態度。前一種思路是去中心化的,更多強調的是圍繞患者需求、醫患溝通來搭建平臺,而后一種思路的創業公司目前占絕大多數,即以醫療資源為核心,進而出現了在全國范圍內競相爭搶醫院、醫生的亂局。
短期內很難判斷兩種思路的優劣,況且這兩種思路關于未來發展的預期是一致的,均是希望能夠吸引足夠的用戶,包括醫生和患者,在此基礎上再建立商業模式。
雖然在強大的醫療體制面前,早期高喊著“顛覆醫療”的互聯網創業者們已經失去了不少銳氣,不過多年的努力之后還是有很大的進展,包括醫院和醫生都已經越來越多的接受并主動利用互聯網。
醫院目前對互聯網的利用已經頗為常見,主要是在掌上醫院的應用方面。這些在國務院的指導意見當中已經都有所提及,包括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而且,由于醫院開放態度,掌上醫院已經成為互聯網醫療中競爭最激烈的領域。
醫生對互聯網的認知則表現了遞進的狀態,早期是相對簡單的個人品牌的建立和推廣,逐步發展則是利用互聯網進行健康咨詢服務,近期隨著醫生集團概念的流行,醫生對互聯網的利用又有了新的突破。
不少醫生開始以團隊的形式進駐互聯網,通過在線平臺為患者服務,包括健康咨詢、預約問診、診后隨診等,還有利用遠程醫療技術為基層、邊遠地區的患者提供醫療服務,甚至已經有醫生提出建立互聯網醫院。
雖然來自醫療體系的互聯網應用很多仍然處于實踐初期,但應該看到的是,互聯網醫療其實已經明顯發生了轉變。它正在從最開始純粹來自外部力量對現有醫療體系的顛覆,逐漸轉變成一場醫療領域內外力量“里應外合”共同推動的大變革。
上一篇:牙膏監管新規:備案管理頒發化妝品生產... 下一篇: 國務院印發“互聯網+”指導意見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