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速研發殲-20與殲-21 或2020年服役
發布: 2012-10-22 08:15:21 作者: 佚名 來源: 人民網

近十年來,中國的軍用航空業逐步提升防務、科技和創新能力,縮小了與發達航空強國的巨大技術差距。
單是在戰斗機領域,中國一直在研發、測試和生產多種新機型———升級改造“老戰機”,研發現代化的本土“第四代”戰機,并準備打入“第五代”戰機市場。不久前公布的下一代戰機原型機(殲-20和殲-21)及成都殲-10和沈陽殲-11戰機的加速現代化表明,不僅中國戰機日益先進,更重要的是,該國軍用航空業本身也在經歷轉變。
2008年北京將分離的兩大飛機制造商———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和第二集團公司重新合并。整合而成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此后一直在改革的新路上前進。合并的主要目標是消除傳統的地理分割,加強限制行業創新和技術發展的重疊領域,通過整合生產線、制定最佳經營方式、資源分配及加速研發創新和產能,為解放軍提供裝備。
中航集團稱,從2008年至2011年,該集團收入年均增長20%。2011年收入達396億美元,凈收益增加逾15%,達18.9億美元。其贏利與西方防務巨頭相比毫不遜色。
隨著解放軍空軍作戰要求的擴大,取代老舊戰機及對后勤保障基礎設施和裝備進行現代化的需求有增無減。預計這將進一步推高防務開支,促成從直升機、教練機和運輸機到第四代、第五代戰機的中國軍用航空業的擴張。
盡管中國目前開發核心系統(如發動機和航空電子)仍依賴俄羅斯幫助,但本土航空航天的制造實力已與日俱增,足以向其空軍提供多種飛機平臺、技術及現代化所需系統。這從第四代戰機在中國空軍服役的比重就可看出:2005年是23%,2010年升至33%,預計到2015年達50%。
實際上,上世紀90年代后期,解放軍空軍絕大部分戰機是50年代蘇聯設計的舊機型。到1999年,中國的第四代戰機包括不到100架裝備有超視距空空導彈的蘇-27。當時中國空軍沒有精確制導炸彈,飛行員只能得到有限訓練。
但到了2010年,解放軍空軍淘汰掉了大部分老舊戰機,獲得超過300架第四代戰機,并配備了先進的空空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能全天候飛行。它如今還得到中國首架本土研制的機載預警與新一代防空系統的支持。
中國的第五代戰機可能在2020年前服役,這要看該國航空業巨頭的研發以及整合創新系統和技術的能力。從長遠看,此過程中,中國國防航空業的創新進步、定位和持續資源分配,最終將令其地位進一步接近全球防務航空巨頭。
盡管中國目前開發核心系統(如發動機和航空電子)仍依賴俄羅斯幫助,但本土航空航天的制造實力已與日俱增,足以向其空軍提供多種飛機平臺、技術及現代化所需系統。這從第四代戰機在中國空軍服役的比重就可看出:2005年是23%,2010年升至33%,預計到2015年達50%。
實際上,上世紀90年代后期,解放軍空軍絕大部分戰機是50年代蘇聯設計的舊機型。到1999年,中國的第四代戰機包括不到100架裝備有超視距空空導彈的蘇-27。當時中國空軍沒有精確制導炸彈,飛行員只能得到有限訓練。
但到了2010年,解放軍空軍淘汰掉了大部分老舊戰機,獲得超過300架第四代戰機,并配備了先進的空空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能全天候飛行。它如今還得到中國首架本土研制的機載預警與新一代防空系統的支持。
中國的第五代戰機可能在2020年前服役,這要看該國航空業巨頭的研發以及整合創新系統和技術的能力。從長遠看,此過程中,中國國防航空業的創新進步、定位和持續資源分配,最終將令其地位進一步接近全球防務航空巨頭。
上一篇:人民日報:醫美消費應回歸理性 下一篇: 玫琳凱中國總裁麥予甫:我們不會跳過美...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